在電網朝著高比例可再生能源、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的“雙高”形態邁進時,柔性低頻輸電作為介于工頻交流與高壓直流之間的“第三道路”應運而生。它憑借0 - 50 Hz連續可調頻率,在中遠距離海上風電、城市電網擴容等場景優勢顯著,而低頻變壓器作為能量形態變換的關鍵,其技術走向至關重要。
頻率降至20 Hz,鐵芯磁通密度大幅提高,相同容量下低頻變壓器重量、體積增加,損耗也抬升。科研人員將視角轉向系統層面:
電磁反向優化方面,在20 Hz區段重新測繪硅鋼磁化曲線,選用0.23 mm薄規格取向硅鋼,兼顧低損耗與高飽和特性;緊湊化繞組上,采用“分層 - 交錯 - 換位”混合繞法,漏抗下降,油箱直徑縮減;冷卻拓撲再造中,海上機艙變首推“強迫油循環 - 板翅式”混合冷卻,散熱功率密度提高,滿足惡劣環境需求。
2022年9月,浙江電科院提交的全球首部《柔性低頻變壓器技術規范》IEEE標準提案獲批立項,明確了20 Hz下的額定參數系列、溫升限值、噪聲及試驗方法,為產業鏈提供了“通用語言”。國內標委會同步啟動12項團體標準編制,預計2026年前完成,屆時低頻變壓器可套用“貨架式”規范,縮短工程交付周期30%。
多個示范工程驗證了低頻變壓器的性能。臺州35 kV項目投運世界首臺20 Hz戶外變壓器,實現海纜 - 風機 - 電網完整鏈路0.4 T磁通長期運行,鐵芯溫升穩定,驗證了低頻絕緣可靠性;杭州220 kV項目的三相一體式低頻變壓器容量大,運輸體積相對常規較小,通過多項極端工況考核,系統穩定性提升;玉環二號海上風電的全國首臺“機艙低頻升壓變”即將裝船,輸電損耗預計降低,海上平臺體積縮減,度電成本下降。
低頻變壓器正朝著輕量化與集成化方向發展。高溫超導低頻變領域,中科院電工所2024年完成1 MVA模型機,取消鐵芯,體積縮小,損耗極低,瞄準2030年前百兆瓦級示范;電力電子“半變壓器”利用M3C換流閥高頻隔離環節替代部分繞組,重量再降,已在10 kV實驗室樣機驗證;模塊化海陸通用平臺統一66 kV/220 kV兩檔接口,工廠預制、整體滾裝,大幅壓縮海上施工周期。
低頻變壓器在柔性低頻輸電的推動下,實現了從“笨重”到“緊湊”、從“單機”到“系統”、從“企業規范”到“國際標準”的華麗蛻變。隨著高溫超導、碳化硅功率器件、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的滲透,低頻變壓器有望在未來五年內進一步降低重量、提高效率,為中遠海風電、高原光伏、城市深谷供電等多場景提供經濟、可靠、綠色的“變頻樞紐”,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核心裝備,助力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。
